育种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垦单1563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自育系IM21A为母本、自育系佳 069为父本于2015年育成的单交种。该品种于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宁审玉20220015。
增产效果:2018年区域试验4点均增产,增产点次率100%,平均亩产753.8kg,排名位次1,较对照吉单27号增产7.4%,增产不显著;2019年区域试验4点均增产,增产点次率100%,平均亩产698.8kg,排名位次1,较对照德美亚1号增产8.6%,增产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26.3kg,平均增产8.0%。2020年生产试验5点均增产,增产点次率100%,平均亩产692.4kg,排名位次1,较对照德美亚1号增产6.9%。
特征特性:生育期135天,较对照吉单27早熟4天,较对照德美亚1号晚熟3天,属早熟杂交品种。幼苗第一片叶呈椭圆形,叶鞘紫色,叶片深绿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株高267cm,穗位高84cm,全株 18 片叶,雄穗分枝 5~10 个,颖壳绿色,花药浅紫色,雌穗花丝浅紫色,双穗率9.7%,空杆率0.0%,倒伏率0.0%,穗长19.5cm,穗粗5.0cm,穗行数14~18 行,行粒数 35.0 粒,单穗粒重 178.5g,百粒重 36.6g,出籽率 84.0%,果穗近筒形,穗轴红色,籽粒黄色、硬粒型。2020 年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容重 780g/L,粗蛋白质 10.66%,粗脂肪4.74%,粗淀粉72.25%,赖氨酸0.29%。2020 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感禾谷镰孢穗腐病、丝黑穗病、大斑病,高感腐霉茎腐病、瘤黑粉病;2021 年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鉴定:感茎腐病。2018-2020 年宁夏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田间抗性良好。
栽培要点:4月20日左右,土壤耕层10cm温度稳定通过10℃,采用机械化栽培方式种植,地膜覆盖种植,播深 4~7cm,注意保墒。注意提高耕整地及播种质量,保证幼苗整齐度,做到苗齐、苗壮、苗匀。采用等行距或宽窄行种植,亩保苗4500株左右。注意茬口(选择前茬未使用对玉米有害长残性除草剂的茬口,可针对上茬残留除草剂施用相应解毒剂和安全剂)。
推荐施肥量:每亩施用玉米专用控释肥40-60kg、生物有机肥 80kg,注意种肥分离。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分层施肥,叶面补肥;有机肥和复合肥结合,速效与缓释肥结合;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补灌。根据田间杂草种类、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墒情、杂草和玉米叶龄等情况,选择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的除草剂,适时适量用药,杂草防治好也可降低病虫害发生。田间除草以封闭处理为主,玉米播后苗前进行除草剂封闭处理,推荐药剂:莠去津+(精)异丙甲草胺,干旱地块要加大水量,覆膜除草剂施用需减量;以茎叶处理为辅助,如封闭处理杂草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施用苗后除草剂,推荐药剂:莠去津+硝磺草酮或苯唑草酮+植物油型助剂。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治害虫和病原菌侵染,推荐药剂:噻虫嗪+苯醚甲环唑+精甲•咯菌腈,可防治蛴螬、丝黑穗病、茎腐病等,可兼防其它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及蚜虫等刺吸性害虫。大斑病防治:病害高发年份及时防治玉米大斑病,在大喇叭口期及时施用内吸杀菌剂,推荐药剂:嘧菌酯+苯醚甲环唑、丁香菌酯•戊唑醇+嘧菌酯、丙环•嘧菌酯、嘧菌酯+苯甲丙环唑,可兼防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锈病、穗腐病等。玉米螟防治以化学方法为主,可与大斑病防治同期喷施氯虫苯甲酰胺,可兼防棉铃虫、粘虫、草地贪夜蛾等,可降低穗腐病发病率。物理(灯光+性诱剂)、生物(赤眼蜂、生物制剂)防治为辅。收获时间不宜过早,9月下旬当玉米籽粒乳线消失、黑胚形成后,含水量达到 30%~35%时,用玉米收穗机收获。10 月中旬,籽粒含水率降至 25%左右,可以机械直接收粒。
适应区域:适宜宁夏南部山区≥10℃有效积温 2300℃以上(海拔 1800 米以上)地区春播单种。
联系方式:045186677487(赵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