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绥农31
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1997年以绥农4号为母本,(农大05687×绥农4号)F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1997年冬在海南岛种植F1代并淘汰伪杂种,1998年在绥化分院种植F2代,1998年冬在海南岛种植F3代,1999-2000年在绥化分院种植F4-F5代,按系谱法进行选择,并于2000年决选出稳定品系绥00-1193,2001-2005年在绥化分院进行产量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2006-2007年参加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2008年生产试验,2009年1月经全国北方春大豆试验主持单位推荐,报国家审定,建议定名绥农31。
该品系生育期121天,需活动积温2400℃左右。长叶,紫花,灰毛,无限结荚习性。株高77.5cm,有效分枝0.9个,单株有效荚数32.6个,百粒重21.1克。成熟时个别年份个别承试点轻度裂荚和落叶差。籽粒圆形,黄皮,黄脐。2006-2007两年品质分析粗脂肪含量21.84%,粗蛋白含量39.74%,属高脂肪品系。田间表现抗病抗倒伏。2006-2008三年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3号株系,中抗灰斑病。
熟期适宜,在主要适应区出苗至成熟121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400℃左右。
田间表现抗病和抗倒伏。2006年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3号株系,抗灰斑病;2007年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3号株系,中抗灰斑病;2008年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3号株系,中感灰斑病。
2001、2002和2005三年绥化分院鉴定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41.9㎏,比绥农14增产13.6%。
2006-2007两年全国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17点平均亩产193.4公斤,比对照绥农14平均增产3.8%。
2006年全国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9个承试点平均亩产为211.8公斤,比对照绥农14增产4.6%,增产极显著。
2007年全国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8个承试点平均亩产为174.9公斤,比对照绥农14增产2.8%。
2008年全国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生产试验,6个承试点平均亩产183.6公斤,比对照绥农14增产8.2%。
2006-2007两年品质分析粗脂肪含量21.84%,粗蛋白含量39.74%,属高脂肪品系。
2006年品质分析粗脂肪含量为21.34%,粗蛋白含量为39.77%。
2007年品质分析粗脂肪含量为22.34%,粗蛋白含量为39.71%。
全国北方春大豆中早熟(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内蒙古呼盟、吉林省东北部县市、新疆奇台县周围地区)地区种植。
主要栽培技术:1.在主要适应区四月末至五月上旬播种。
2.适宜大垄(60-70cm)栽培公顷保苗24万株左右。
3.用种衣剂拌种。
4.一般公顷施磷酸二铵135公斤左右,加施尿素45公斤左右,钾肥60公斤左右,深施或分层施。
5.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