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咨询黑龙江省龙科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累计访问量:159915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成果转让 > 进行中  

龙辐12876、龙谷33、龙谷34、龙杂6号、龙杂8号、龙杂9号
距挂牌期满还有
评估值:246.2万元
挂牌价:246.2万元
挂牌开始日期:2022-12-09 00:00:00
挂牌期满日期:2022-12-12 00:00:00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电话:0451-86682105
联系人:赵老师

详细内容

龙辐12876研发背景及特征特性简介


一、品种研发背景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以选育适宜黑龙江省春小麦区种植,优质、高产、抗病、光适应性新品种为育种目标,采用有性杂交结合核辐射诱变育种技术,杂种后代按既定的育种目标,系谱法定向选择2007年以龙辐04-711为母本,北F40027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F0种子核辐射诱变处理,系谱法选育,M1混合脱粒,M2、M3、M4、M5单株选择,M6决选,决选代号龙辐12-876,命名为龙辐1287620152016年参加黑龙江省小麦晚熟组区域试验,2017年参加黑龙江省小麦晚熟组生产试验。2018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龙辐12876  

龙辐04-711×北F40027

        ↓F1F6选择

    龙辐12876  

省品种推广试验

       龙辐12876

二、品种特征特性

中筋品种。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87天左右。该品种幼苗半直立,株型收敛,株高90厘米。穗 纺锤型,小穗数一般为1820个。有芒,千粒重32克左右,容重800/升。

品质分析:两年品质分析结果蛋白含量14.15%~15.72%,湿面筋30.2%~37.1%,稳定时间3.812.5分钟,抗延阻力368550EU,延伸性17.120.8cm。 达到国家国家小麦中筋品种要求 抗逆性鉴定: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对秆锈病21C3CTR、21C3CFH、34C2MKK、34MKG等均表现为中免疫中感赤霉病,中感根腐病。

三、品种产量表现

20152016省品种推广区域试验10点次平均公顷产量4441.7公斤,较对照品种克旱16增产6.5%;2017省品种推广生产试验10点次平均公顷产量4315.9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0.6%。

四、适应区域及栽培要点

适应黑龙江省春小麦区种植。在北部适应区四月中上旬播种、采取10厘米机械条播栽培方式、选择选择中上等肥力地块、公顷保苗株数600~650万、施肥方法按N∶P∶K为1.2∶1∶0.5,适量加入S肥,公顷施肥量225~255公斤较为适宜。2/3为底肥,1/3为种肥。田间管理:秋整地秋施肥,适时播种,播后及时镇压,三叶期压青苗1~2次,并结合化学除草叶面喷施适量氮肥以提高品质,及时防病灭虫,适时收获,防止雨淋影响籽粒品质。

 



龙谷33研发背景及特征特性简介

 


一、品种研发背景

谷子是我省主要粮草兼用作物之一,它具有营养丰富、耐旱耐瘠等特点。在我国杂粮热日益升温、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以及畜牧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谷子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国际贸易中

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小米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小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近年来我们加快了谷子优质高产品种的选育工作,筛选出一批营养成份明显超过现有品种的新品系,实现了谷子的优质又高产,从而激发了农民种植谷子的积极性,推动了谷子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满足了国内外市场要求。

选育经过

该品系是我所于2002年以9303-2为材料,用钴60-r射线3.0万伦琴辐照干种子,经多代定向选择,在M5代决选出的优良突变系。 2006-2007年加入所内产量鉴定试验, 2008-2009年参加国家谷子品种(东北春谷区组)区域试验,2009年又交叉进行了生产试验。经过4年在不同地区及不同自然条件下进行丰产性和适应性的试验,表现出了综合性状优异,抗病、抗倒伏、品质好,丰产性能高的特点。

为此,2009年12月向国家谷子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予以鉴定,预命名为“龙谷33”。

 

二、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系生育期为120天,为中熟类型品种。幼苗绿色,株高160.3厘米,穗长23.3厘米,纺锤形穗。单穗重20.4克,单穗粒重17.6克,出谷率86.3%,出米率75.9%,黄谷、黄米,千粒重3.10克。粒圆形、黄粒、黄米、为粳性。幼苗生长势强,苗期抗旱、耐冷凉,秆强抗倒伏,抗白发病和黑穗病。

该品系2009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蛋白质(干基)含量为12.30%,脂肪(干基)含量为4.01%,直链淀粉为18.74%,胶稠度为128.0mm,碱消值为3.5,具有口感好,米质佳的优点。经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田间接种鉴定结果,白发病发病率为1.3%,黑穗病发病率为2.4%,属于抗病品种。

三、品种产量表现

1 区域试验结果

2008-2009年在国家谷子品种(东北春谷区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366.4kg,较对照公谷60增产7.51%,居2008-2009年参试品种第2位。其中 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3.0kg,较对照公谷60增产6.54%,居参试品种第3位;2009年平均亩产349.8kg,较对照增产8.62% , 变异系数为3.67%,居参试品种第2位。两年16点次试验15点增产,增产幅度1.80-18.40%,1点减产,减产为2.14%。

2 生产试验结果

2009年在国家谷子品种(东北春谷区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375.8kg,较对照公谷60增产10.82%,居参试品种第2位。6点试验6点增产,增产幅度7.16%-26.40%。

四、适应区域及栽培要点

1 细致整地  精选种子

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的地块。选择大豆、小麦茬及耕作条件好、不跑风的玉米、高粱茬,做到不重茬、迎茬。早春做好整地,要求垄台面平整无土块、无茬子,以利于提高播种质量,达到贮水保墒。播种前,种子经过风筛选后,再采用10%浓度的盐水漂种,先清除瘪子和杂质,浸泡一小时后捞出,然后用清水清洗2-3遍,摊开晾干,再进行播种,做到精量下种。用盐水选种可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并有利于精量播种,减少草荒、间苗和去除种子上的病菌。

2 适时播种  增施粪肥

在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于4月中旬至5月初播种为宜。播种方法可采用垄上三条、双条或簇播,簇播的条距为11-12 cm,簇距9-12 cm,优点是播种效率高、质量好,便于间苗。播前可采用秋翻秋施肥、破垄施肥和扣垄施肥的方法,结合整地一次施入农肥37500-45000 kg/ hm²做底肥;播种时,施入磷酸二铵300 kg/ hm²、硫酸钾75 kg/ hm²做种肥;在谷子孕穗期,结合趟二遍地追施尿素225-300 kg/ hm²做追肥,以防止谷子生育后期脱肥。

3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防治虫害

在一般肥力条件下,以留苗55.0-65.0万株/ hm²为宜。苗高3-5 cm进行间苗,间成单棵,并用小扒锄松土,要做到留苗均匀一致,促进苗齐苗壮。谷子仰脸后,普遍踩一遍仰脸格子。苗高8-10 cm定苗,要彻底清除苗眼杂草和二茬子苗,当苗高30 cm左右时拔一次大草,达到苗眼清晰无杂草。及时做好三铲三趟,做到头遍浅铲浅趟、不培土、不压苗,二遍要深铲深趟、适当培土、促生根,三遍要浅铲浅趟、高培土、不伤根。苗期如发现跳甲(地蹦子)危害时,可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每公顷用量225-300ml,加水375-600kg喷雾,加以防治。6月中旬至7月上旬如有粘虫及玉米螟危害时,每公顷可用1125mL~1500mL 50%马拉硫磷乳剂配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300mL~450mL 20%氰戊菊酯乳油配2000倍~3000倍液喷雾。谷子成熟前,要在田间普遍进行1-2次除杂去劣,彻底拔除杂穗与病株,确保谷子正常生长发育,促进高产。

4适宜种植地区

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及第二积温带上限和辽宁省的朝阳地区、吉林省公主岭、九站等地区种植。



龙谷34研发背景及特征特性简介

 


一、品种研发背景

小米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小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近年来我们加快了谷子优质高产品种的选育工作,筛选出一批营养成份明显超过现有品种的新品系,实现了谷子的优质又高产,从而激发了农民种植谷子的积极性,推动了谷子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满足了国内外市场要求。

选育经过

龙谷34是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于1996年以(龙谷25×龙谷23)为母本,长谷2号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组合号为01-55052。后经钴60-r射线3.0万伦琴辐照干种子,决选出的优良突变系,品系号为“05-94130”。

二、品种特征特性

该品种幼苗绿色,生育期109天,比对照九谷11早熟6天,株高149.85cm。纺锤型穗,松紧适中;穗长17.85 cm,单穗重20.05g,穗粒重16.51g;千粒重3.25 g;出谷率82.34%,黄谷黄米。

2009~2010年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自然鉴定,该品种抗倒性、抗旱性、谷锈病、谷瘟病、纹枯病均为1级,蛀茎率0.27%。2011年经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田间接种鉴定结果,白发病发病率为1.8%,黑穗病发病率为0.6%。

2011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小米含粗蛋白13.06%,脂肪4.69%,直链淀粉17.67%,胶稠度112.5mm,碱消值3.3。

三、品种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参加东北春谷区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16点次试验14点次增产,两年平均亩产342.10kg,较对照公谷60增产5.44%。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3.96公斤,比对照九谷11 增产6.48%。

四、适应区域及栽培要点

1、播种日期:在黑龙江省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

2、播种方式:条播行距65-70厘米;簇播条距为11-12 cm,簇距9-12 cm为宜。

3、种植密度:春播地块 4.0-4.5万株/亩。

4、苗期管理技术要点:亩保苗4.0-4.5万株,苗高3-5cm时间苗,8-10cm时定苗,30cm左右拔一次大草。6月中旬至7月上旬用300mL~450mL 2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防治粘虫及玉米螟。

5、施肥:每亩施1000公斤腐熟有机肥、5公斤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或10公斤磷酸二胺作基肥;孕穗、拔节期亩追施尿素10公斤。

6、注意的病害和倒伏情况:

注意防治黑穗病和白发病,抗倒伏能力较强。

7、适宜在吉林省中、东部和辽宁省铁岭、朝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南种植。

 



龙杂6号高粱研发背景及特征特性简介

高粱是酿酒的优质原料,黑龙江省是我国高粱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每年的播种面积在50左右,所生产的高粱除供省内需要外,还大量销往外省用作酿酒原料。但由于生产上的品种老化,且没有专用的酿造高粱品种,因此,选育出适于我省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的酿造高粱新品种,以提高出酒率,加强优质酒的竞争力,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1年以V4A为母本,恢复系116为父本测配而成。1992年进行杂交种恢复性鉴定;1994年进行异地鉴定;1995-1997年在省内进行区域试验;1998年进行生产试验;200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进行推广,登记编号HS-2000-30。

龙杂6号杂交种田间植株整齐,株高200cm左右,叶片宽而厚,植株繁茂、健壮。纺锤形中紧穗,穗长32cm,叶部病害轻,抗黑穗病。千粒重26-30g,容重750g,浅褐色粒。出苗至成熟125天左右,生育积温2500℃以上,适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开花后灌浆速度快。籽粒含粗蛋白9.58%,淀粉72.31%,单宁1.17%。1994年进行异地鉴定,平均产量为8050.5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0.0%;1995-1997年在省内进行3年12点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891.0kg/hm2 ,比对照品种增产19.1%;1997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509.8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9.8%。

龙杂8号高粱研发背景及特征特性简介

高粱是酿酒的优质原料,黑龙江省是我国高粱生产的主要省份之一,每年的播种面积在50左右,所生产的高粱除供省内需要外,还大量销往外省用作酿酒原料。但由于生产上的品种老化,且没有专用的酿造高粱品种,因此,选育出适于我省种植的优质、高产、抗病的酿造高粱新品种,以提高出酒率,加强优质酒的竞争力,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9年以龙403A为母本,哈恢560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2000年进行恢复性鉴定;2001年进行产量鉴定;2002年进行异地鉴定;2003-2004年进行全省区域试验;2005年进行生产试验。2006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进行推广,登记编号黑登记2006001                                            

龙杂8号杂交种株高135cm,穗长28cm,单穗重82g,纺锤形中紧穗,芽鞘绿色。叶色深绿,深红色壳,红褐色圆形粒,千粒重28g。自交结实率95%以上。耐密植,秆强、抗倒伏。出苗至成熟123天左右,生育积温2530℃,为晚熟杂交种。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丝黑穗病接种鉴定,发病率为1.3%。籽粒含淀粉74.31%,单宁1.07%,粗蛋白10.27%。2002年进行所内产量鉴定,平均产量为8185.6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22.5 %。2003-2004年共进行2年10点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845.8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4.2 %。2005年参加生产试验,进行5点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9080.0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6.5 %。

龙杂9号高粱研发背景及特征特性简介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优势的逐步形成,作物的种植区域和种植结构日益稳定,在黑龙江省的西部形成了一个红高粱主产区。但这一区域多年来一直没有当家品种,现有品种抗性差、产量低,且适应区域较窄,生产上急需新的优良品种替换原有品种。因此,针对这一目标,选育出适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种植的高产、多抗、适应性强的优质酿造杂交高粱新组合“龙608”,2006年审定推广,定名为“龙杂9号”。

1999年以龙325A为母本,哈恢118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2000年进行恢复性鉴定;2001年进行产量鉴定;2002年进行异地鉴定;2003-2004年进行全省区域试验;2005年进行生产试验。2006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进行推广,登记编号黑登记2006002

龙杂9号杂交种株高196cm,穗长28 cm。芽鞘紫色,幼苗绿色。纺锤形中紧穗,深红色壳,红色卵形粒,千粒重26 g,穗粒重62 g,着壳率少。自交结实率95%以上。叶部病害轻,抗旱性较强,抗倒伏。生育期114天,生育积温2430℃,为中熟杂交种,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黑穗病接种鉴定,发病率为19.8%。籽粒含淀粉73.31%,单宁1.17%,粗蛋白10.30%2002进行所内产量鉴定,平均产量为7548.0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5.5%2003-2004年参加区域试验,共进行210点试验,平均产量为7030.0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0.6%2005年参加生产试验,共进行5点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7736.7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1.9 %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新区科技创新城创新三路800号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602
电话:0451-86682105  0451-86677487  

CopyRight © www.lkzycqjyzx.cn ,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省龙科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黑ICP备16008126号-4  技术支持:风腾电商 

黑龙江省龙科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有限公司     黑ICP备1600812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