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科粳120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于2009年夏季以龙稻5号为母本,以松粳6号为父本杂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择孕穗期耐冷基因和抗稻瘟病基因,通过系谱选择法育成。2009年秋季获得F0 杂交粒15粒,2009年冬季在海南种植F1共10株,经鉴定无伪杂株,收获1200粒种子。2010年夏季,在五常水稻研究所试验地种植1000株F2群体,经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含有耐冷基因和抗稻瘟病基因的群体212株。2010~2014年(F3、F5、F7、F9)冬季都在海南加代,2011~2014年(F4、F6、F8、F10)夏季在五常水稻研究所试验田进行田间种植观察选择,最终在2014年(F10)决选,命名为“松科粳120”。2015~2016年在宾县、道外区、肇源县、松北区、阿城区等5个地方进行多年多点异地鉴定试验,平均产量8945.6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龙稻18增产5.4%。在异地鉴定过程中,该组合在各点均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抗倒伏、抗病性强等特点,综合性状表现优良。2017~2018年参加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第一积温带下限熟期组品比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294.0公斤,比对照品种龙稻18增产8.3%。2019~2020年参加富尔科企水稻联合体第一积温带下限熟期组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242.4公斤,较对照品种龙稻18增产5.9%;2021年参加富尔科企水稻联合体第一积温带下限熟期组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8463.2公斤,较对照品种龙稻18增产6.8%。
普通粳稻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42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700℃左右。该品种主茎13片叶,长粒型,株高98.2厘米左右,穗长18.9厘米左右,每穗粒数124.6粒左右,千粒重24.5克左右。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出糙率81.5%~81.7%,整精米率71.1%~72.1%,垩白粒米率4%~6%,垩白度0.5%~1.0%,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7.59%~17.87%,胶稠度77毫米~78毫米,粗蛋白(干基)6.58%~7.26%,食味品质81分~83分,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叶瘟2~4级,穗颈瘟1~3级。三年耐冷性鉴定结果:处理空壳率11.15%~21.3%。2022年6月20日通过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审定,审定编号黑审稻2022L0006。审定意见: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10℃活动积温2700℃区域种植。品种权申请日2022年6月14日,申请号为2022100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