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育过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2011年配置杂交组合:龙03-3675/龙辐20-378//龙09-9702,2012年起杂交后代连续自交6代,并利用生态系谱法选择,2017年决选出稳定品系,代号为龙17-7740。2018~2019年参加所内产量鉴定试验,2020~2021年参加异地鉴定试验,2022~2023年参加黑龙江省小麦区域试验,2024年参加黑龙江省小麦生产试验,参试名称为龙麦7740。2025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二、产量表现:
2022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976.2公斤,较对照品种克旱19增产4.1%;2023年区域试验继试,平均公顷产量4349.2公斤,较对照品种克旱19增产0.9%;2024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4462.9公斤,较对照品种克旱19增产5.5%。
三、特征特性:
中强筋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87天左右。该品种幼苗直立,株型收敛,株高98厘米。穗纺锤型,小穗数一般为14~18个。有芒,千粒重37.1克左右。两年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质含量15.31%~15.59%,湿面筋含量30.9%~31.2%,稳定时间4.8分钟~8.7分钟,容重816~845克/升,抗延阻力361~667EU,延伸性20.1~22.5cm。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对秆锈病21C3CTR、21C3CFH、34C2MKK、34MKG等均表现为高抗或免疫,中感赤霉病,中感根腐病。
四、栽培要点: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播种,一般以宽苗带种植,公顷保苗700万株左右,经验施肥与测土施肥相结合,一般以亩施纯N 5~6公斤,纯P2O5 4~5公斤,纯K2O 2~2.5公斤。施肥方式最好秋施底肥(2/3),春施种肥(1/3),3-4叶期压青苗1~2遍,并结合除草补施N、K肥效果更好。抽穗至扬花期结合防病喷施N、K肥提高品质等健身防病技术措施,以确保高产优质,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五、适宜区域:
该品种光温反应中等,适应面较广,适合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旱作区种植。
小麦品种龙麦9570简介
一、选育过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2013年配置杂交组合:龙10-0458/龙麦36//龙麦35,2014年起杂交后代连续自交6代,并利用系谱法选择,于2019年决选出稳定品系,代号为龙19-9570。2020~2021年参加所内产量鉴定试验和异地鉴定试验,2022~2023年参加黑龙江省小麦区域试验,2024年参加黑龙江省小麦生产试验,参试名称为龙麦9570。2025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二、产量表现:
2022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4154.9公斤,较对照品种克旱19增产7.9%;2023年黑龙江省区域试验继试,平均公顷产量4615.6公斤,较对照品种克旱19增产8.8%;2024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4628.9公斤,较对照品种克旱19增产10.0%。
三、特征特性:
中强筋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88天左右。该品种幼苗半直立,株型收敛,株高96.5厘米。穗纺锤型,小穗数一般为16~20个。有芒,千粒重36.2克左右。两年品质分析结果:蛋白质含量14.86%~15.96%,湿面筋含量32.5%~33.3%,稳定时间7.6分钟~9.3分钟,容重835~836克/升,抗延阻力373~436EU,延伸性18.8~20.5cm。 三年抗病接种鉴定结果:对秆锈病21C3CTR、21C3CFH、34C2MKK、34MKG等均表现为高抗或免疫,中感赤霉病,中感根腐病。
四、栽培要点: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适时播种,一般以宽苗带种植,公顷保苗700万株左右,经验施肥与测土施肥相结合,一般以亩施纯N 5~6公斤,纯P2O5 4~5公斤,纯K2O 2~2.5公斤。施肥方式最好秋施底肥(2/3),春施种肥(1/3),3-4叶期压青苗1~2遍,并结合除草补施N、K肥效果更好。抽穗至扬花期结合防病喷施N、K肥提高品质等健身防病技术措施,以确保高产优质,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五、适宜区域:
该品种光温反应中等,适应面较广,适合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旱作区种植。
拟将以上两个品种品种权打包转让,拟定转让金额为50万元人民币